文言文—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72 成德法師(蔡禮旭老師)

play-sharp-fill

文言文—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 蔡禮旭老師主講  (第七十二集)  2011/5/13 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 檔名:55-028-0072

【點播更多集數】

尊敬的諸位長輩,諸位學長,大家下午好!我們上一節課談到人才的重要性,以至於怎麼能夠招感人才,知人善任。也談到曾國藩先生他治學、修身、齊家的修養,還有他留下來很好的這些教誨。

  我們可以感覺得,曾國藩先生在清朝中葉之後,扮演了很重要的一個角色,對於整個讀書人的氣節、風氣影響也很大。而像曾國藩先生這樣有志之士的呼籲,當時候的清朝政府假如給予高度重視,對它整個政局的穩定,甚至於整個政局的中心,會很有幫助。所以福在受諫,不管是一個人,還是一個朝代,能夠接受勸言,尤其能夠接受古聖先賢經典上的教誨,能反省改過,這個人是有福的,這個時代是有福的。所以清朝中葉以後,這些讀書人都是依照經典勸諫當時候的朝廷,包含我們這節課跟大家分享這一篇「病梅館記」,也是比曾國藩先生稍早的一個讀書人,龔自珍先生寫的,都是在清朝中葉之後。

  而像《論語》當中講到的,「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;如得其情,則哀矜而勿喜」。人民犯罪,種種非禮、越軌的行為出現,在位者不能一味指責,甚至對老百姓用刑罰,更重要的要反思,有沒有好好教育老百姓,有沒有好好給人民做榜樣。假如在位者本身都沒有以身作則,那整個社會風氣鐵定是愈來愈差的。所謂「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」,掌握權力的人驕奢淫逸,那整個社會風氣一定會快速下滑。就像道光之後,整個吸鴉片的情況很嚴重,連這些高官都是這種情況。甚至於因為利益跟這些煙商勾結,那對整個社會、人民都是非常大的損害。其實上位者,必須對整個社會風氣負比較大的責任。

  所以古聖先王留下來從政的教誨,都是提醒「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;朕躬有罪,無以萬方」。我是國家領導者,自己有錯不推卸責任給他人;但是老百姓有過失,一定有我做得不到的地方。就像堯帝看到有一人飢了、有一人寒了,都會覺得是自己沒有照顧好老百姓;以至於看到犯罪的人,他都會覺得自己沒有把他教好。所以「先恕而後教」,這是先王以至於堯帝傳給我們的風範,要寬恕、包容、體恤老百姓,進一步要教導他們。教導要身教,要自己先以身作則,然後循循善誘,言教,進而形成整個社會的風氣,這個就是境教。

  就像我們這個單元講的是恥,八德,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,恥在八德之末,但它非常重要。前面德行能不能成就,關鍵在有沒有羞恥的心。羞恥是一個人努力改過的動力所在,要改過,他才能德日進。所以八德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,是所有人行為的準繩,縱使不識字,他也懂得用八德來立身處世、來要求自己。不識字怎麼會懂八德的道理?當時的社會風氣好,人從小在重視八德的鄰里鄉黨當中成長,自然潛移默化。而且社會上的藝術,都以弘揚道德為精神、為目標。我們看到這些戲劇都是教忠孝節義,所以不識字的人,從小看這些藝術表演,他也知道應該怎麼做人。您看在古代一談到關公,哪有人不認識的道理!談到岳飛、文天祥,歷代這些英豪,可能在很小的時候,就深入他們的心靈,就成為他們人生的榜樣。所以古人重視道德。

  目前社會當中有罵人的詞,有一個詞事實上它的根源跟八德有關。現在談起來大家覺得是罵人,其實它原來的意思,含義很深,叫「忘八」。現在變成罵人,以前是提醒人,現在變成「王八」。本來的意思是什麼?忘八,忘了八德。你看,古人連罵人都很含蓄,你別忘了八德,忘了八德你就完蛋了,你要招感人生的禍患來了。所以從這個「忘八」,我們就可以感覺到,八德在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民心中是非常重要的準則,沒有照這個準則,那就不像人了。就像《孟子》裡面提到的,「仁義禮智」,這人之四端,就像人的四隻手腳,你沒有仁義禮智,你就不是完整的人。所以這個八德的教育非常關鍵。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所有家庭、社會整個衝突動亂,都是因為沒有八德的精神。這八德的精神提起來、恢復了,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,就改善掉。

  有孝悌,哪有這麼多家庭的紛爭?有忠信,哪有這麼多跳槽、損害團體人民的利益?講誠信,哪有這麼多欺詐?講禮,哪有這麼多衝突、傲慢?講義,哪有見利忘義的情況?講廉恥,人就不會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。而在大陸國內,現在特別重視恥的教育。這麼多年都一直強調「八榮八恥」榮辱觀,讓人很清楚,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、光榮的人生,什麼是值得羞恥、反省的行為。「以辛勤勞作為榮,以好逸惡勞為恥;以艱苦奮鬥為榮,以驕奢淫逸為恥」。這個都是在導正整個錯誤的社會思想價值觀。「以團結互助為榮,以損人利己為恥」。現在風氣就是玩樂,就是自私自利,不以為羞恥,一定要趕緊導正。包含很多人為了利益,製造一些黑心的食品,這就沒有把老百姓,把廣大人民擺在第一位。所以應該是「以服務人民為榮」,每一個行業以服務為目的。每一個行業的快樂在哪?快樂在你服務了人,讓人受益,你感到有價值、感到快樂,這才是每一個行業存在的意義。假如為了達到利益不擇手段,背離人民,甚至傷害人民,這個就是最恥辱的事情。

  所以榮辱觀、知恥的教育,是刻不容緩的。而且要從小教起,不能讓他養成壞習慣,那要改就很辛苦。所以八德的教育,能從娃娃抓起,甚至從胎教就開始薰習,這對於我們民族往後出聖賢人才是非常關鍵重要。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,我們這二、三代疏忽了,我們也吃了不少苦頭。從小疏忽倫理道德教育,染上很多壞習慣,在自己修行、修身的路上很辛苦,進進退退。甚至做了一些傷害身邊至親的行為,自己都覺得是一生的遺憾,失教了。我們希望我們下一代,順著自己本善、本性去處世待人。從小就能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就能一言一行都有責任感,不放縱習氣。所以栽培下一代的棟梁人才,是每個家庭、每一個人,對我們這個民族、這個時代應該盡的本分。所以我們也效法曾國藩先生的精神。

  我們接下來這一篇「病梅館記」,作者龔自珍先生,他是藉由梅花來闡述,重視人才的重要,也影射當時候的現實不重視人才,甚至於限制、桎梏人才的發展,扼殺了很多的英雄豪傑。當然是那個時代最大的損失。清朝中葉之後,尤其到接近清朝末年,那時候八股取士,可能方式上變得比較死板。甚至於腐敗之後,這些買官,或者是這些主試者不公正,造成為國舉才上的障礙,甚至引起很多讀書人的不平,這個都埋下了整個清朝最後動盪的一個惡因。龔自珍先生他是透過梅來影射現實的狀況,當然在位者看了之後也應該反思,應該引以為戒來思考。

  我們先把幾個生字跟大家念一下,之後我們一起把這篇文章從頭讀一遍。第一行第五個字是「龍蟠」,這個字念盤。一百三十六頁第一行,第五個字,這個字念「敧」。這個敧字,大家不知道有沒有印象,之前我們在講到《說苑》裡面,孔子帶著學生參觀太廟的時候,看到這個敧器,沒有裝水它傾斜的,裝得太滿它就翻覆,提醒我們不可自滿,要謙虛。我們看到這個字,就要想到孔子當時候教學生的情境。還記不記得哪篇文章裡面的內容?提醒我們,「高而能下,滿而能虛,富而能儉,貴而能卑,智而能愚,勇而能怯,辯而能訥,博而能淺,明而能闇」,這個都是懂得禮讓、懂得謙讓的精神,還要懂得忍讓。我們再看第三行第一個字,「斫直」,這個斫是砍掉。同一行下來,「以殀梅」,這個「殀」跟夭折的「夭」相通的,就是早死。第四行下面「孤癖」,這個字念「脾」,一般也有念「辟」。再下來「鬻梅」,這個鬻是賣的意思。我們再看下一段,第二行中間「解其椶縛」,這個「椶」跟棕樹的「棕」相通。隔一行「甘受詬厲」。在同一行下來,「闢病梅之館以貯之」,這個字念主,就是收藏的意思。

  我們一起把這篇文章念一遍:「病梅館記,龔自珍。江寧之龍蟠,蘇州之鄧尉,杭州之西谿,皆產梅。或曰:梅以曲為美,直則無姿;以敧為美,正則無景;梅以疏為美,密則無態。固也。此文人畫士,心知其意,未可明詔大號,以繩天下之梅也;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,斫直、刪密、鋤正,以殀梅、病梅為業以求錢也。梅之敧、之疏、之曲,又非蠢蠢求錢之民,能以其智力為也。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,明告鬻梅者,斫其正,養其旁條;刪其密,夭其稚枝;鋤其直,遏其生氣,以求重價,而江、浙之梅皆病。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!予購三百盆,皆病者,無一完者。既泣之三日,乃誓療之。縱之,順之,毀其盆,悉埋於地,解其椶縛,以五年為期,必復之全之。予本非文人畫士,甘受詬厲。闢病梅之館以貯之。烏乎!安得使予多暇日,又多閒田,以廣貯江寧、杭州、蘇州之病梅,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」。

  我們看文章,一開始講到:

  【江寧之龍蟠。】

  『江寧』是指南京的龍蟠里。

  【蘇州之鄧尉。】

  蘇州的鄧尉山,這個『鄧尉』,是以東漢的太尉鄧禹而得名。

  【杭州之西谿。】

  杭州西谿這個地方。

  【皆產梅。】

  都是產梅的著名地方。

  【或曰。梅以曲為美。】

  當時候對於梅的看法,就是賞梅覺得枝幹彎曲才美。

  【直則無姿。】

  它枝幹長得直,好像就沒有風姿了。其實,自然是美,怎麼會慢慢偏得好像很刻意,人造的都沒有自然的美。接著說到:

  【以敧為美。】

  『敧』是橫斜,覺得是美。

  【正則無景。】

  它長得端正,枝幹端正,他覺得不成景觀。

  【梅以疏為美。】

  就是這個梅樹,它的這些枝幹要長得很稀疏才美。

  【密則無態。】

  長得太繁密就沒有這些韻致,好像沒有韻味了。

  【固也。】

  『固也』,好像這樣的觀點,歷來都是這樣、都是如此。還沒讀這篇文章,我還不知道賞梅還有這些規矩。我們一看到梅花,就覺得很漂亮,一般都是在大自然當中長的。而且我們一看到梅花,就想到傲雪,它愈冷愈開花。代表一個人在人生這些困頓當中,甚至於危難當中能表現出氣節來,這是梅的精神。梅、松柏,都是表這個精神。所以這些看法也已經形成好一段時間了。

  【此文人畫士。心知其意。】

  這些文人,喜歡畫畫的人士,心裡都是這麼覺得,心裡都是明白這個觀點。

  【未可明詔大號。】

  但是並沒有,『明』是公開,『詔』是宣布,就是並沒有公開宣布大事號召,但是他們私底下心裡都這麼認為。

  【以繩天下之梅。】

  他們以這個標準,這個『繩』本來的意思是繩墨,就是工匠在製造家具的時候,這個繩墨一彈就很筆直,他這樣就做得很精準。延伸在這裡,這個「繩」就是衡量,他拿著這個,要疏、要敧、要曲才是美的這個標準,來衡量天下的梅。

  【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。斫直。刪密。鋤正。以殀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。】

  這些文人畫士又不可以、又不好主動的唆使,要求天下這些種梅的人來『斫直』,就砍掉筆直的樹枝;『刪密』,刪除繁密的這些樹枝;『鋤正』,去掉端正的這些枝幹。因為這麼做了以後,會『殀梅』,有一些梅樹就被折磨死,早死,然後就不自然。『病梅為業以求錢也』。他們也不好明著說,要求他們要斫直、刪密、鋤正,用這樣的方式來討好這些文人畫士,結果搞得這個梅樹都生病死了。所以讀書人沒有要求種梅的人這麼做,並沒有要求他們一定要以這樣的做法來賺取錢。

  【梅之敧。之疏。之曲。又非蠢蠢求錢之民。能以其智力為也。】

  而這個梅樹要求它橫斜、要求它稀疏、要求它能夠彎曲,達到這樣的效果,也非『蠢蠢求錢之民』,這個「蠢蠢」就是比喻愚昧又很想要錢的這些種梅的人家,他們所能很精準達到的這個效果。『能以其智力為也』,能夠用他們的智慧力量達到了敧、疏、曲的效果,達不到可能就把這個梅給弄病、弄死了。

  【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。明告鬻梅者。】

  也有人就直接給這些種梅的人講到,這些『文人畫士』,他的『孤癖之隱』,這個「孤癖之隱」就是獨特難言的嗜好,或者獨特難言的心事,就直接很明白的告訴這些賣梅的人。告訴他們,他們因為目的就是要賺錢,所以就:

  【斫其正。】

  砍掉端正的樹幹。

  【養其旁條。】

  養育旁斜的枝條。

  【刪其密。】

  刪減、修剪這些密枝。

  【夭其稚枝。】

  使這些嫩枝很早就死了。

  【鋤其直。】

  除掉它們這些直枝,直的枝幹。

  【遏其生氣。】

  壓抑這些梅樹的生機。

  【以求重價。】

  為了滿足這些文人畫士孤癖之隱,他們乾脆就這麼做了,來求得重價。

  【而江浙之梅皆病。】

  江蘇、浙江一帶的梅樹統統都被搞得生病了,搞得有的可能都活不了了。

  【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。】

  這些文人畫士所形成的禍害,竟然嚴重到這樣的地步。這一段透過梅樹的情況,其實這個梅樹也就是比喻人才。人才你要順其自然,你不可以壓抑他,順著他,人之初,性本善,去培養他。你不能是填鴨、不能是急功近利,不能是揠苗助長的方式,不能是捨本逐末來培育他們。我們一直說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、勞養育孩子,這個就是口號。口號都講得很好,實際上都是不均衡,偏到智育方面,偏到成績方面。其實偏到智育,智是智慧,不單是指分數叫智育,是透過讀書明理,這個才叫智。但是現在偏了,就是分數,就是學歷,那就失衡了,他怎麼會長得健康?成績好的他傲慢,他覺得他了不得,但其他方面,他可能生活低能。所以我們現在假如不均衡發展,順著長善救失去發展,基本上每個孩子幾乎沒有不生病的。

  我們看現在青少年,幾個人人格健康?誰養出來的?《三字經》講得很清楚,「養不教,父之過;教不嚴,師之惰」,誰都有責任,尤其為人父母、為人老師,以至於負責教育方面的官員。這個「父之過」也包含父母官,因為管教育的官員,他是拿旗幟的,他是指引方向的,你這個指揮棒錯了,底下就偏掉了。所以公門好修行,當官的人走對了,利益後世、當代;你走錯了,整個偏掉。你教育方向走錯了,二、三代人都受到損害,培養出來可能心性、人格上都不是很健康。

  我們幾千年來教育孩子都是德為本,現在德擺在末去了,本末倒置怎麼教得出好人才出來。所以《孝經.開宗明義》就講到,「夫孝,德之本也」。你得先把孩子的根,根本紮穩,要從孝道教起。你教知識,孝道就很難落實了。孝道要從很多思想去引導,還要老師做榜樣,還要引導學生回去落實,那這個孝就深植在他的心中。你一直在趕進度,怎麼培養德行?結果一直趕進度,一直填鴨一大堆知識,我們不也是這麼過來,讀了十幾年,現在心裡還裝了多少這些知識?都忘光了。所以東方的教育注重悟性,智慧的啟發,德行的啟發,而智慧、德行啟發了,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。

  所以我們近這二、三代人,教育不是依照老祖宗的教誨,依照功利社會,甚至依照美國那些做法,歐美那些思想觀念。歐美他們注重這些才能、知識的培養,坦白講他們的下一代也是亂七八糟。我們有五千年經驗,居然沒信心,還去學他們,結果我們現在的下一代,也亂七八糟。本來五千年的教育都遵從老祖宗,像民國初年的時候,小學生的作文,現在的大學生都寫不出來,能力培養得很好。現在大學生好像接受的知識很多,但非常浮躁,寫一篇文章錯字連篇,根本不成為一篇文章,愈教能力愈差。所以這個時代值得我們省思,不能再錯下去了,要回歸到古聖先賢的教誨來。

  「士先器識,而後文藝」,培養一個讀書人、知識分子,首先「器」是他的度量,心量要大。曾國藩先生提醒他的弟弟,要有民胞物與之量,要創造的是內聖外王的事業。你看那個心量格局差多少!你看現在的孩子眼睛只盯著這一次考試幾分,短視近利,這怎麼出得了人才?甚至於考不好了,得失心很重,活不下去的都有。要有度量,效法,像范公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。像我們周總理,他小時候讀書那個心量,難怪他以後做總理,成就有多大跟心量成正比,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,這是他動力。

  現在的孩子心量到哪?只有自己那怎麼成才?連家裡他都不關心。走在社區裡面,看到社區有紙屑,也不干我的事,甚至還破壞,自己也亂扔。這個以後長大了,到哪一個地方都是給人添麻煩的,怎麼去扛大任?您看古人這個話,「知所先後、物有本末」,都抓得很清楚。度量、德行,識是見識,有度量就仁愛,有見識就有智慧。我們看周公制禮作樂,影響我們整個民族到現在。那也非常有遠見,用制禮作樂教化人民向善。現在人他思考問題就不深遠,就看眼前,反正我現在能滿足我的欲望就好了。從一個朝代來講,周朝八百多年是最長,秦朝最短,十五年。他就只看眼前,他用武力、威赫,甚至用刑罰、高壓,統一了天下,可是很快就失掉。所以還是要以德為本,以德來化民,這才對。

  我們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度量跟見識?先培養這個能力才對,而後才是培養他的文藝才華,沒有德行基礎,稍有才華能力就非常傲慢。「傲不可長,欲不可縱」,現在有才華,傲慢了,家長還高興,滿足他很多欲望,驕奢淫逸統統滋長。這些習氣一起來,「發,然後禁」,他已經形成習氣了,你要去導正他,相當困難,「扞格不勝」。所以現在很多青少年都跟父母對著幹,這不就《禮記.學記》都講到了嗎?要「禁於未發」,從小讓他行為符合規範,習慣成自然。你看《禮記.學記》,真的教育哲學,我們現在為人父母老師都不懂,反而都順著西方那些思想,平等,孩子叫我名字就好了,不用叫爸,不用叫媽。那都違背常道,倫常都沒了。「稱尊長,勿呼名」,他直接叫爸爸的名字,他的恭敬心從哪裡長?他對父母都不恭敬,他以後對誰恭敬?把他的人格整個都毀掉了。所以我們這個時代吃這麼大的虧,主要還是忘了老祖宗的教誨,不聽老人言,喪失民族自信心。現在要振興文化,找回信心,進一步把文化帶到全世界去,給這個時代的人類走出一條活路出來。

  我們看這二、三年災難頻傳,在我們中華文化當中都有解決的方法。因為「人棄常則妖興」,《左傳》上面講的,偏離做人的仁義禮智信,這奇奇怪怪的事情出來了。「作不善降之百殃」,《尚書》上面講的,這些災禍就來了。其實這麼多災難一句話就講透了,是我們肯不肯受教、改過。「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」,人心才是災禍的根源所在,人心一轉,災難就轉。其實人不冷靜,從個人到社會國家,都可以彰顯這個道理。現在人不知道是在想什麼?可能只想著每天我能吃什麼,我錢可不可以多賺一點,怎麼明擺著的真理,他都不會觀察?我們去看哪個爭名奪利的人人生幸福?哪個跟自己最親的親人告上法庭之後家裡愈來愈興旺?哪一個國家窮兵黷武最後贏得人家的尊重?不是招感來更多的災禍嗎?更多的對立衝突嗎?

  孔子講到:「始作俑者,其無後乎」。這個「始作俑者」的典故,就是有人在做陪葬品,做成假人,結果做得太像了,孔子講到,因為他做得太像,可能以後就會有人拿真人去陪葬。他做的是假人,可是往後形成流弊很嚴重,這個流弊他要負責任。造成活人被活埋,他可能以後斷子絕孫,沒後代。聖人看事情洞察得很深遠,都看到每一個行為,對於往後有沒有形成不好的影響。您看大禹,剛好人家送他一種酒,他嘗了一下馬上警覺,後世一定有因為這個酒敗家甚至亡國。他警覺性都很高,知道這個東西往後的流弊。

  而我們看現在很多節目,殺盜淫妄,把下一代都毀掉。而在電影、在傳播媒體當中,最先把殺盜淫妄擺上螢光幕上的,這一些國家地區所招感來的災難一定是最多,因為他禍害的人,在時間空間上最大。所以大家注意去看,現在那些把整個全世界社會風氣價值觀帶偏掉的國家,他們的天災人禍特別多,但他們清楚嗎?他們還沾沾自喜這些潮流都是他們帶起來的。所以人可悲,做錯了還自以為偉大。所以為什麼一九七0年代湯恩比教授感嘆,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世界問題,只有靠五千年的中華文化,才能夠找得到解決的智慧跟方法,不是沒有道理。其他的民族它時間短,它的整個老祖宗教誨沒有這麼完備、沒有這麼透徹。所以最近這個災難也特別大,我們有學中華文化的人,應該隨分隨力勸導身邊的人。你說我力量很有限,不要小看自己,每一個人都有這分使命、都盡心盡力,這都是圓滿功德。我們這分盡心盡力的誠心,也會招感更多的人來承擔起這個時代的使命。

  所以從這篇文章第一段給我們的反思,教育人才要回到真理、回到經典的教誨,才能教育出棟梁之材。文化當中有提到萬法由心生,你看我們的急功近利,不只是在教育孩子上急功近利,連在生產農作物統統都是這個心態。揠苗助長,噴一大堆農藥,用化肥,長出來的好看沒營養,甚至還有毒。那不是跟我們教出來的孩子一樣,長得很大、好看,但思想觀念不對,思想都有毒害。化肥不是自然的營養,化肥是什麼?主要就是氮、鉀、磷。而且那氮、鉀、磷又不自然,拼命用氮、鉀、磷這些化肥催大農作物,人吃了一大堆病,哪有智慧?沒有道法自然,都求快,都做表面。農作物是這麼催大的,你看我們現在培養下一代,是不是也這麼催大的?語文數學、數學語文。你應該德智體群美,怎麼就只有加氮鉀磷,數學語文就這幾科?這失衡!所以你看從現在方方面面的社會現象,都可以洞察到人心偏頗的地方,急功近利,都做表面。所以要重內在,重德,重要。我們再看下一段:

  【予購三百盆。皆病者。】

  龔先生買了三百盆的梅樹盆栽,統統都是病殘的。

  【無一完者。】

  沒有一株是完好的。

  【既泣之三日。乃誓療之。】

  他看到這三百盆都是病殘的,內心很難受,流了三天的淚水,並且『誓療之』,發誓要把它們治療好。其實我們看到這文字背後,可以理解到龔先生憂國憂民之心,他的擔憂,這是讀書人的胸懷,代代都是如此。「君子不恥身之賤,愧道之不行;不憂命之短,憂百姓之窮」。擔憂的是這個時代的危機,這是忠心;進的也是忠言,忠言逆耳,這些在位者要能聽得進去才好。所以我們這個民族,忠孝節義代代相傳。我們一想到忠,想到三閭大夫屈原留下來的,「長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艱」、「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」,雖然挽救目前的社會這些劫運確實不容易,但是都是有鞠躬盡瘁的精神。我們看這篇文章也可以感覺得出來,「上下而求索」。接著他:

  【縱之。順之。毀其盆。悉埋於地。解其椶縛。以五年為期。必復之全之。】

  『縱之』就是放開束縛,讓它順著天性去發展。用在教育,就是不要再填鴨,不要再制式化,應該有教無類,因材施教,行行出狀元。又不是要把所有的人,統統養在那個盆子裡面,然後都成為考試機器,那不是每個都病殘嗎?考試機器會生活嗎?考試機器有人情味嗎?考試機器有仁義禮智嗎?放開束縛。『順之』,順它的天性。老祖宗的教育為什麼偉大?都是順著天性來教他。「因嚴以教敬,因親以教愛」,本來他對父母就是愛敬,由這個天性保持推衍到對一切人,中華文化教育就完成了。這麼順著天性很簡單,我們把它搞得那麼複雜。「其教不肅而成,其政不嚴而治」,都是因為順著自然最省力。有中華文化的時代,三十年前我們父親那一輩,三、五十年前,他們小的時候接受中華文化,懂得孝道,有責任心,你看那父母不怎麼操心。我們現在操一輩子心,差這麼多,那都是沒有順著天性教。

  『毀其盆』,毀掉花盆。現在這個花盆就是錯誤的思想觀念、教育方法,甚至是錯誤的社會價值觀,這都是功利主義。功利主義都引向小人,當然是生病的人,人格都不健康。所以把這個花盆打破,『悉埋於地』,都種在泥土裡,這也是讓這個梅樹回到大地,大地是能生長。那我們教育的話,回到心地,回到長善,回到父子有親的孝道,回到德為本。『解其椶縛』,解開捆綁它們的棕繩。『以五年為期』,因為它們生病,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,得要花一段時間把它調過來。現在很多人學中華文化,教育他的孩子也是很急,雖然是在學中華文化、教中華文化,本質還是功利主義,還是急於求成。那換湯不換藥,這個還是不妥當的,是自己的行為、精神要跟中華文化相應。教育要以身作則,自己先做好,教育者首先受教育,這個才是自然的。還有,還要有耐性,不能急,不能控制,不能急於求成。所以這個「五年為期」,這個也強調要有耐性,要沉得住氣,要耐心陪伴,要耐心照顧這個樹,讓它恢復正常;也要耐心陪伴我們的孩子,讓他們恢復正常。所以『必復之全之』,務必恢復本性,健全的生長。這段話也是給我們家庭跟整個學校、單位思考。我們不希望孩子大學畢業是不健康的狀態,現在沒有別的,最重要就是補倫理道德的課,才能善用他所學到的知識技能。

  【予本非文人畫士。】

  我本來就不是文人畫士。

  【甘受詬厲。】

  我甘願忍受辱罵,這個『詬厲』,「厲」是發怒,詬厲就是人家來辱罵。反正我也不是文人畫士,我也不在乎人家罵我。這也提醒我們要撥亂反正,可能會受到很多人的質疑,甚至批判,這個時候我們不要覺得難過,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」,內心要很篤定、很有信心,所有的人都不幹了,我還照幹,這樣才是對的。

  【闢病梅之館以貯之。】

  『闢』就是設置,開設『病梅館』,來收藏它們,來養育它們、照顧它們。

  【烏乎。】

  感嘆,無奈的感嘆。

  【安得使予多暇日。】

  『安得』就是怎樣,『使予』,才能讓我有多空閒的時間,『多暇日』,「暇」是空閑。

  【又多閒田。】

  又有很多空閒的土地。有時間、有土地他才能夠照顧這些樹。

  【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。】

  才能大量,『廣』就是廣大,大量的收納、收藏這幾個地方的病梅。

  【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。】

  『窮』就是盡,盡我一生的生命來治療好這些病梅。其實龔自珍先生,也是盡他一生的力量,能夠挽救這個錯誤的社會風氣,能夠更致力培養一些正人君子,也是可以為國多舉一些賢才。這是他一生的目標,他無怨無悔任重道遠在做。這些聖哲人他們的精神,在我們讀這篇文章當中我們也感受到,進而我們也期許自己效法他們的精神。

  讀到這一段想到杜甫說的,「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」。現在在祖國大陸,由中央政府帶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,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。這麼一帶頭,各地都有政府在主導中華文化的復興,那我們的下一代就有福氣了。老百姓一學對他個人身心,以至於他家庭的幸福都有直接的利益。變成「廣廈千萬間」,各地的父母官都在造這樣好的修學環境。我們就知道好幾個地方都是父母帶頭,來培養中華文化的人才,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。我們每一個人隨緣、隨分、隨力來做,就對了。不這麼做我們就有愧於祖先,這就是恥辱了。我們再回到恥篇「緒餘」,第二篇。

  【孔子曰。知恥近乎勇。】

  知道羞恥才是接近勇氣的態度,而且知道羞恥就可以勇於去改正自己的過失。

  【王曾曰。知恥者。可以行人之所不能行。任人之所不能任。】

  知恥之人,比方藺相如,他覺得把國家的恥辱擺在第一位,所以面對廉頗的無意中傷、身邊人的不諒解,他都能處之泰然。這個就是『行人之所不能行,任人之所不能任』,做出別人不能做到的,承擔別人不能承擔的責任、職務。我們還了解到,為了把中華文化能夠真正更好的落實在當地,很多官員寧可他不升官,盡心盡力把這個教育工作做好。我們了解到,松花江中學王琦老師,他本來是副校長。你看,為了振興文化,他不做副校長,他甘心做班主任。這分誠心,你看,招感,感來呂杰校長,君臣有義,成就了松花江效應。「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」,但是我們這個肩膀得願意扛時代的責任。有這樣的支持:

  【萬不至冒貢非幾。為奸盜詐偽。】

  有知恥的心,就『萬不至於』,就不可能,『冒貢非幾』,這《書經》上的話,就是冒進去做危險的事、非法的事,就不至於會這麼做,也不可能做奸佞、盜竊、詐欺、虛偽的事情。

  【自取亡身辱親。】

  因為做這些事會自己陷入危險,甚至辱沒了父母親族,知恥的人不可能這麼做。所以不可能『自取亡身辱親』:

  【敗家亡國者也。】

  就不會這麼做。

  【夫八德而以恥字終之。】

  以恥為最後。

  【是恥居八德之終。】

  恥居八德的終結。

  【實全八德之道。】

  實在是完全落實八德的寶藏。這個『全』就是有恥的精神才能完全落實八德。

  【如子不孝於親。弟不恭其兄。】

  孝悌是做人的本,沒有做到:

  【可恥之甚也。】

  可恥到了極處。

  【不忠不信。無禮無義。臨財苟得。臨難苟免。不尤恥之又甚乎。】

  這些行為不都是更特別恥辱了嗎?

  【夫士為四民之首。】

  讀書人是士農工商之首。

  【而不知恥自愛以愛人。惡在其為士乎。】

  讀書人,士農工商之首,假如還不知恥自愛,進而能去愛人,這個『惡』就是何能,怎麼能稱得上是『士』?這就有辱這個「士」、這個讀書人的身分,讀書人應該是給社會作表率才對。

  【果能立心堅貞。】

  立下決心,堅守貞節。

  【守身圭璧。】

  守身如玉。

  【暗室不敢欺其心。】

  這就是慎獨的態度,幽暗無人的地方不自欺,不欺人。

  【仰不愧。俯不怍。】

  俯仰無愧。

  【不難為天地之完人。】

  有這樣的精神,慎獨,就不難成為天下完美人格之人。

  【而聖域賢關。亦不難入也。】

  『聖域賢關』,就是聖賢的境地、境界,入聖流就不會太困難,所謂「聖與賢,可馴致」。後面兩段是講女子之恥。

  【恥者。所以潔身也。】

  潔淨自身,潔淨德行。

  【羞惡之心。人皆有之。既有此天良美德。無恥即是無良。】

  『羞惡之心』,羞愧作惡,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心,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天良美德。假如沒有這個羞惡,沒有這個恥心,就沒有天良。

  【古人謂哀莫大於心死。】

  一個人良心都沒了,那就是哀莫大於心死了。

  【而身死次之。】

  身死還沒有良心死悲哀。

  【良心若死。身在何益。】

  只有這個身體,變行屍走肉,對己有何益?甚至還會害人。

  【故曰。恥之於人大矣。】

  『恥』對人太重要。

  【又曰。人不可以無恥。女子幽嫺貞靜。其恥德本優於男子。】

  女子的這種羞恥心比男子更強,她是幽淡嫻雅,貞潔安靜、恬靜的特質。

  【德之不修。言之不慎。容之不正。功之不勤。】

  這四德做得不好。

  【以及三從之不得其正。皆婦女之可恥者也。】

  就是人沒有做到她的本分,都覺得很羞恥。

  【推之不孝不悌不忠不信無禮無義無廉。則可恥孰甚。】

  就是更加的可恥,『甚』就是更加。

  【須知女子之身。】

  女子的身體。

  【潔如白璧。】

  如無瑕的美玉一樣。

  【父母遺體。重若黃金。故八德以恥終焉。】

  我們的身體是父母遺留給我們的,也代表父母的精神,我們不能糟蹋它,『重若黃金,八德以恥終』。下一篇講到:

  【女子之恥。莫大於失節。而取憐仰食。猶其次焉。】

  取得人家的憐憫,乞討食物而活,這個還是其次,『失節』是最大的恥辱。因為沒有守節、沒有守禮,人的行為可能就跟禽獸差不多,而且女子不守節,整個社會風氣男女關係會大亂。古人都是洞察得到的。

  【故程子有言。餓死事小。失節事大。女子而不知恥。小之則冶容競麗。大之則蕩檢逾閑。】

  小的地方都重視外表,大的時候破壞了整個做人的規矩、破壞了社會風氣。

  【每因一念之差。卒致終身莫贖】

  『莫贖』就是沒有辦法挽回、彌補,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。

  【不特羞污一己。】

  不只羞辱垢穢了自己。

  【玷累一生。抑且辱及舅姑。】

  羞辱了自己的公公婆婆。

  【辱及父母。辱及夫家門戶。辱及母家弟昆。】

  自己的丈夫門戶,自己娘家的兄弟姐妹,都受到侮辱。

  【甚至戚族含羞。子孫蒙垢。】

  後代都抬不起頭。

  【其害有不可勝言者。】

  實在是說不盡。

  【故女子有恥。則於父母舅姑。即可為孝。於兄弟姊妹。即可為悌。於夫主。】

  丈夫、主人:

  【即可為忠為信。而其待人也必以禮。】

  她處世待人,懂得遵循禮法,對人恭敬。

  【其處事也必以義。】

  待人以禮,處事以情義。

  【其接物也必以廉。】

  接物廉潔有守。

  【德必修。言必慎。容必正。功必勤。】

  四德都做得很好。這個女德有恥,女德正,這個家就安了。

  【三從必正矣。故恥足以賅女子之萬行而無遺焉。】

  這個『恥』足以完備女子所有的德行、行為,沒有遺漏的,都包含在「恥」的精神當中。

  我們古文上到這個月剛好一年。我們暫定五月二十八號,我們的古文課跟大家交流的內容,是《群書治要》裡面精華的這些篇章,二十八號我們再一起來學習。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,謝謝大家。

最新消息

熱門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