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求諸己 |《群書治要360》第三冊 第31集

反求諸己 |👉《群書治要360》第

 

video
play-sharp-fill

 

  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繼續來學習《群書治要360》第三冊,第一單元「君道」,三、「反身」。

 

吳阪之馬,庸夫統銜則為弊乘,伯樂執轡即為良驥,非馬更異。

教民亦然也。故遇禹、湯則為良民,遭桀、紂則為凶頑,治使然也。

故善治國者,不尤斯民而罪諸己,不責諸下而求諸身。

 

  這一條出自於卷四十七,《政要論》。

 

  『銜』:這個字是馬嚼子。青銅或者是鐵去製造的,放在馬口內,放在馬的口裡面,用以勒馬,控制馬的行止。我們看到電視上,看到人家騎馬,拉一條繩子,馬的口當中,那個就叫銜。就是青銅或者是鐵製的,放在馬的口內,控制馬的行止,要跑還是要停止,用那個控制。『執轡』:是手持馬韁駕車,好像有駕駛馬車的,引申為駕馭這匹馬,這匹馬你怎麼給牠駕馭。

 

  這一條講,「吳阪這個地方的馬」,吳阪是個地方,「平庸的人來駕馭就是劣馬」,如果一般不懂得去駕馭馬的人,就是對馬他不會去駕馭,這個地方這些馬都是不好的馬。如果「伯樂來駕馭就成了良駒」。伯樂是懂馬的人,他很會駕馭這些馬,什麼樣的馬,到他手上都是給牠駕馭得很好,變成一匹良馬,就是很好的馬。這個「並不是馬的不同」,同樣那一匹馬,「而是駕馭者不同」。駕馬的人不一樣,平庸的人他不會駕馭馬,伯樂的人他會駕馭,會駕馭,牠就是良馬;不會駕馭,就是變成劣馬,就是不好的馬,馬是一樣的那匹馬。這是引用駕馬的方法,會駕馬的人以及不會駕馬人他的不同,來引申到我們人民。「教化人民也是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百姓遇到大禹和湯王」,商湯開國的君王,這個都是聖君,歷史記載是聖君。所以一般人民遇到大禹和商湯,湯王,這樣的聖君,人民都是良民,都是好的人民。「遇到夏桀和商紂」,同樣是夏朝,到桀王、紂王,這個是夏朝、商朝末代的皇帝,「這樣的暴君」,桀紂都是暴君,不是聖君是暴君,這些人民就成了凶惡愚頑之民,同樣是人民,「這就是不同的治理所造成的」。也就是說你怎麼去治理人民,怎麼去教導人民,你做了什麼給人民去學習,人民就跟著學。所以聖君跟暴君他治理國家就不一樣了,聖君治理國家,人民都變成良民;暴君治理國家,人民就變成暴民。「所以,一個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,不會怪罪自己的百姓」,自己百姓有犯錯、犯罪了,他不會去怪罪,「而是反省自己的過失;不會斥責自己的部下,而會反過來要求自己」。先反過來檢討自己,不會去怪下面的人,這個是一個善於治理國家君主他的一個態度。所以堯王、舜王,堯舜禹湯都是聖王,這個講人民有罪,罪在朕躬,看到人民犯罪,他說這個就是我的罪,因為我沒有把他教好,他才會犯罪,他才會犯錯,這個罪過在我。所以反求諸己,去改過,去教導人民,這個是聖君聖王他的態度。如果暴君,他都不會反省自己,不會反省自己的過失,都是去怪罪下面的人,自己都沒有反省,這個就變成暴君,下面的人當然也教不好,變成亂民了。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個地方,要向這些聖君來學習,這是遇到任何不好的事情,就先回頭反省自己。

 

  好,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

最新消息

熱門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