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是策略的本原 |《群書治要360》第二冊 第215集

智慧是策略的本原 |👉《群書治要360》第

 

video
play-sharp-fill

 

  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繼續來學習《群書治要360》第二冊,第四單元「為政」,五、「綱紀」。

 

  【二一五、仁者愛也,義者宜也,禮者所履也,智者術之原也。致利除害,兼愛無私,謂之仁;明是非,立可否,謂之義;進退有度,尊卑有分,謂之禮;擅殺生之柄,通壅塞之塗,權輕重之數,論得失之道,使遠近情偽必見於上,謂之術。凡此四者,治之本。】

 

  這一條出自於卷十八,《漢書(六)》。

 

  三點水的『塗』,通走字旁通途的「途」,就是道路的意思。『情偽』是真假,事情是真的還是假的,這是情偽。『見』這個字在這裡念「現」,在古代,這個古字現跟見它通用,這個地方念「現」,顯現、顯露的意思。

 

  「仁,就是愛人」,愛護人民;「義,就是合宜」,合理的、合宜的叫義;「禮,是所踐行的準則」,這個是禮,我們行為上的一個準則,這個就是禮;「智,是策略的本原」,我們一般講謀略,要謀略有策略,要有智慧。所以策略的根本源頭就是智,智慧。「求利除害,兼愛無私,就叫仁」,對這個國家社會有利的,對人民全民有利益的要去求這個利,要除害,有利無害這個利就可以去求了。如果利當中有害,這個利也不是真正的利,現代講副作用,甚至副作用比正面的更大,這個就不能求了。所以求真實的利益,那麼去除損害人民的這些事情,兼愛無私,就是沒有私心,真正出自於愛人的心,這個叫仁,仁愛。「明辨是非,確定可否,就叫義」,義就是要能夠明辨是非,哪些事情是是,是是對,非就錯的,要能夠明瞭辨別什麼是是、什麼是非,能夠明辨是非,確定可否,就確定這個事情能做還是不能做,這個事情是是,那麼就確定可以做,這個事情是非,就是不對的,就確定不可以做。明辨是非,確定可否,這個就叫義。「進退有法度,尊卑有區別,就叫禮」,我們人有進有退,這是需要有法度,一個法則,一個如同制度一樣,尊卑長幼要有區別,這個就叫禮。「擁有生殺的大權」,君主,辦政治的領導人,他擁有生殺的大權,「疏通壅塞的任賢進言之路」,疏通就是不要有壅塞、有障礙,能夠去任用賢能的人,他們向上面來進言之路,這個路不要讓它堵塞了,讓賢能之士他們能夠向上面來進言,現代的話講,有這個管道,這個要疏通壅塞任賢進言之路,要把它疏通,不要讓它壅塞,讓賢能的人他們要建議一些諫言要有管道。「權衡商品流通的法則」,這個就講商業的方面,商業方面,商有商道,各行各業都有它流通商品這些方法、規則,這樣市場才不亂。「探討事情得失的道理」,事情是得還是失這個道理,這也是要有學問,有時候得未必是真的得,得當中有失,失當中有得,這些事情得失的道理都要深入去觀察,「使遠近真偽的情況必能顯現於君主,就叫策略」。探討事情得失的道理,使遠近事情是真的還是假的,這個情況必能很明顯的現在君主領導人面前,這個就叫策略。有這樣的策略,就是讓君主領導人對於事情的真假,很明顯的能夠明瞭,不至於誤判情況,這個就叫策略。「凡此四個方面」,以上講這四個方面,「是治國的基礎」,是治理一個國家很重要的一個基礎。這也是「綱紀」裡面的一個很重要的治國基礎。

 

  好,我們這一條就學習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

最新消息

熱門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