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佛教
六度
【六度-日常生活的依止】
我們知道佛法教學課程標準的內容,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要怎樣去過日子,要怎樣去對人、處事,佛在這些地方有沒有明確的教導,我想這是我們每一位同修都非常關心的。其實佛這個教導,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,廣泛的為我們說明,這就是菩薩行的六度,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對事對物要守這六個原則,這六條原則一定要遵守。守這六個原則,這個行持就叫做菩薩行。這六條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這是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從你早上起來漱口刷牙,到晚上睡覺,這一天所接觸的統統是六波羅蜜,這叫真正的修行。六度裡頭有自行、有化他,自行擺在第一,化他是其次;自行決定就化他,要從這個地方出發,從這裡做起。
六度第一個,「布施」。世間人大致上所追求的,第一個是財富,其次是追求聰明智慧,第三個是健康長壽。這是古今中外,我看沒有例外的,都是追求這三大目標。佛告訴我們,財富、智慧、健康長壽都是果報。要想得到這個果報,一定要修因。善因得善果,惡因得惡報。有果必有因,有因必有果,這是真理,是永遠不會變的。這個人發財,財從哪裡來的?絕對不是他很聰明、他的方法很多,他就能賺錢了,說實在話,比他聰明的人多,比他方法靈活的人也多,為什麼那個人不發財,他發了財?佛跟我們講的,財富之得來是你前生種的因,種的什麼因?財布施。所以六度裡面,布施列在第一。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所以你想得這三種果報,一定要修三種因,你才會得到。世間人得這果報的,大多數是前生所修的,少數人是這一生所修的。這一生所修,如果修得很積極,他不要等來生,這一生就得果報,所以講現世就能得果報的。一定要明白這個事實,我們才懂得果報是必須要靠修因的。
六度裡面第二個是「持戒」。持戒就是守法,世出世間一切事物都有一個法則,小事有小的方法,大事有大的方法,一定要循著法則,這樣才能夠做得很圓滿,才能夠做得很快速。所以這個地方的「持戒」,並不是指五戒、十戒(這是根本戒),此地六度裡面的持戒,是講我們平常守法,是這個意思。家庭裡面,家庭有家庭的規矩,父子、夫婦、兄弟,這是倫常,決定不能夠顛倒。一顛倒,這家就亂了,父不父,子不子,就亂了。他有長幼,有自然的一種秩序。學佛,佛的方法更是精嚴。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,我們要想在佛法上成就,必須要遵守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次第,先從發心,發大心,大心就是要度一切眾生的這一個願心,然後斷煩惱、斷習氣,再學法門,最後是圓成佛道。成了佛道,這才有能力廣度眾生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第一願才能夠實行、才能夠實現,否則的話,那一願叫空願,光是說,說了做不到的。所以一定要成佛道,才能夠度九法界一切眾生,要真有這個願。有這個願,慈悲的力量就發出來了,就能夠精進不懈。
「持戒」波羅蜜到什麼時候圓滿?你內心裡頭起心動念,決定沒有絲毫違法的念頭生起,持戒就圓滿了,這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。佛所有一切教誡絕對不會違犯,世法裡頭,國家的法律,不同地方它有不同的法規,這是有條文、有明文規定的。還有沒有明文規定的,風俗習慣,人情世故,我們都要懂得,都要遵守,持戒就圓滿了。
第三是「忍辱波羅蜜」。忍辱就是忍耐,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耐心。《金剛經》上面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你沒有忍耐,你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。你在學校念書,你念大學四年,你要忍四年,你不能夠忍耐四年,你就畢不了業。到這個地方聽講兩個半小時,你要有忍心,你能夠忍得住,這一堂東西你才能聽得圓滿。由此可知,沒有耐心,無論他有什麼好的條件,也一定是一事無成。成功永遠是屬於有耐心的人、有毅力的人,這也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。
佛教給我們忍耐,忍耐分為三大類。第一個就是對人為的加害要能夠忍受,忍人家對你的侮辱、對你的陷害,能忍,決定有好處。為什麼?能忍,這心清淨,容易得定,修道容易成就,也是最大的福報。第二就是自然的變化,像寒暑的變化,冷暖能夠忍,飢餓、遇到天然的災害,也要能夠忍耐。第三種是修行,佛法的修學也要忍耐,在沒有得到法喜之前,就是功夫沒有得力之前,修行是很苦的,這一段路是很苦的,這路子走過去之後就很樂了,為什麼?你功夫上軌道了。
第四是「精進」,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之中,永遠不會懈怠,那就是進;心一、念一、行一,那就是精;純一而不夾雜,這叫精進,精進生定慧。由此可知,佛法不是保守的,更不是落伍的,佛法是天天都要求進步。最重要的是要精進,精是純而不雜。無論世出世間法,世間法像西方許多大科學家,他們在一生當中有許多特殊的發明,你問他怎麼得來的,他就是專精,天天去研究,鍥而不捨,被他發現了。佛法也是如此,佛法是無量法門,你必須是一門深入,你才能夠成就。假如門門都學,這是決定不可能成就的。門門都學,是一門成就以後的事情。成就以後,其他無量法門,你這一看一聽,都通了,所以說一通一切都通了,是那個學法。不是沒有開悟、沒有通達之前,你就能門門學,那個門門學就變成障礙,這是必定要知道的。
第五是「禪定」。禪,外不著相,換句話說,真正能做到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了,所謂是八風吹不動。八風吹不動這是剛剛得禪定的樣子,不是很深的,剛剛得到的那個樣子,就是你不會受外頭境界影響了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都能夠如如不動。定是不動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兩句話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;不取於相是禪,如如不動是定,你的心定了。一切時、一切處都在定中,這個定不是盤腿面壁,行、住、坐、臥都在定中,言談舉止也在定中。記住,定的定義是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生智慧!
最後一條「般若」。般若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智慧,古大德不翻是為了尊重。但是這裡面還有很深的意思,揀別聰明不是智慧,怕的是中國人看到智慧跟聰明混淆了,所以用般若。不相同的,就是般若智慧是從禪定生的,世間人的聰明不是從禪定生的,它是從意識裡面生的,不一樣。禪定是真心,縱然沒有達到真心,它與真心接近,因為真心是寂靜的,也就是說與真心相應。世間聰明智慧是與妄心相應,它是從妄心生的,一真一妄,不一樣!
般若度愚痴,精進度懈怠,禪定度散亂,忍辱度瞋恚,都是度自己,不是度別人。所以,菩薩修六波羅蜜是度自己。自己修行做出修行的好榜樣,好的模範給別人看,讓別人看到之後能夠覺悟、能夠回頭、能夠向你學習,那就叫度他。菩薩度人,你去想想用身教。這是第一步,然後才用言教,身表演而後才有說明。所以經上佛常常講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演是表演,做出來給人看,後面才有說明;為人演說,演在先,說在後。三福、六和、六度都是成就自己的。